冷暖商情logo

从科技创新到深化产学研协同发展,海信日立全面助推“双碳”大计

来源:海信日立2025-09-02

共商人居环境发展,赋能绿色零碳未来。近日,第十九届全国人工环境相关学科博士生导师研讨会(以下简称“博导会”)在内蒙古工业大学新城校区隆重召开。


本次会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内蒙古工业大学承办,国内外100余名博士生导师和领域专家参会,聚焦人工环境学科前沿进行探讨,为博士生培养模式创新提供指导,助力实现国家“碳中和”愿景。

 

 

江亿院士分享主题报告

 

当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能源危机、践行"双碳"目标,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核心议题。在此背景下,人才是实现绿色转型的第一动力。深入探讨人工环境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对构建面向碳中和的技术体系与人才梯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会议期间,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江亿院士围绕这一方向,作了题为“碳中和背景下人工环境学科发展及学科交叉融合”的主旨报告。报告引发了与会嘉宾对打破学科壁垒、重塑创新范式、培育复合型人才等方面的深度思考与广泛共鸣。

 

 

 

海信日立作为独家支持单位参会

系统分享绿色科技与前沿硕果

 

建筑领域的节能降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一环。作为行业领军企业,海信日立积极践行使命,以前沿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为驱动,不仅致力于推动新建建筑的绿色低碳发展,更为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提供领先的系统解决方案,全力助推建筑节能降碳目标的落地。


与此同时,公司着眼于长远发展,充分发挥领军企业影响力,积极构建产学研融合的桥梁,深化校企合作,助力人工环境等相关学科的进步与人才培养,持续为行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赋能。


此次,海信日立作为独家支持单位参会。海信日立高级制冷技术开发工程师车闫瑾博士以《高自由度换热器性能仿真技术开发与应用实践》为主题报告,系统阐述了海信日立换热器性能仿真核心技术发展路径与应用实践情况,为行业技术发展带来有价值的思考与借鉴。

 

 

在暖通空调系统中,换热器如同空调系统的“能量交换心脏”,影响空调系统热量的高效传递与制冷制热效果。围绕行业在此方面的痛点与关注的焦点,海信日立实现了从核心技术方法到场景落地应用的全面突破。


其中,针对管翅式换热器,海信日立首创毛细管自动寻优算法,并开发多参数耦合传递模型攻克异形结构风场-流路协同仿真瓶颈;针对微通道换热器建立多级集流管分流动态模型实现复杂流路压力-流量耦合解析;针对全热交换芯体构建高分子膜传热传质耦合方程,并基于有限元网格推进技术实现叉流/逆流瞬态模拟。


目前,海信日立在此方面的技术体系已全面涵盖颠覆性算法架构、多物理场实时交互及跨尺度仿真平台构建。领先技术也逐步应用于产品开发中,应用实践更为换热器正向设计提供全新方法论支撑,为国家人工环境领域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提供宝贵经验。

 

 

此次参会,海信日立不仅展现了在暖通空调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实力,更体现了领军企业助力产学研生态共建的坚定承诺。“践行”双碳,久久为功。未来,海信日立将持续以科技赋能绿色建筑,以协同激发人才活力,持续推动校企合作、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等相关工作,携手各界共同迈向绿色低碳的未来。



从科技创新到深化产学研协同发展,海信日立全面助推“双碳”大计-冷暖资讯-冷暖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