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关系的“同舟共济”与“同床异梦”:是什么在侵蚀渠道信任?
在暖通行业的产业链生态中,品牌厂家与经销商是休戚与共的合作伙伴——厂家依赖经销商的本地资源实现产品落地与市场渗透,经销商则依托厂家的品牌力与产品力拓展业务,二者的协同效率直接影响区域市场的发展质量。
然而,在冷暖商情的市场走访中,暖通经销商反映的合作痛点,折射出当前部分厂商合作模式下存在的失衡问题,值得行业关注与思考。
从经销商反馈的核心问题来看,人事变动频繁是困扰之一。某区域经销商提到,与部分品牌合作时,对接的业务团队稳定性极差,不到一年便会出现人员调整,业务员辞职、岗位变动的情况屡见不鲜。这种高频变动直接导致合作衔接出现断层:新接手的业务员需要重新熟悉区域市场情况、经销商业务模式与客户需求,此前沟通的合作细节、未落地的支持政策可能被迫搁置;而经销商也需反复投入时间与精力对接新人员,不仅降低了合作效率,更让双方难以建立长期信任。尤其对于依赖厂家业务团队提供技术支持、活动策划的中小经销商而言,人员频繁变动可能直接影响其市场拓展节奏。
政策的不稳定性则进一步加剧了经销商的经营焦虑。不少经销商表示,一些厂家的合作政策“一年一变”,甚至在年度中途调整考核标准、返利规则或支持力度。例如,年初承诺的区域独家授权,年底可能因厂家战略调整新增合作商;原定的销售返利比例,可能因“业绩未达标”(实际考核标准已暗中调整)而无法兑现。政策的频繁变动让经销商难以制定长期经营规划——若按照年初政策备货、投入资源开拓市场,中途政策调整可能导致前期投入“打水漂”;若因担忧政策变化而保守经营,又可能错失市场机会。这种“不确定性”逐渐消磨了经销商的合作积极性,也让部分经销商对长期合作持观望态度。
更让经销商承压的,是厂家过高的提货要求。经销商反映,部分厂家将“打款提货量”作为核心考核指标,忽视区域市场的实际消化能力:“不管产品能不能卖出去,哪怕堆在库房里,每月都必须完成固定金额的打款提货”。这种“压货式”要求给经销商带来了双重压力:一方面,持续的资金投入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尤其在市场需求淡季,库存积压可能导致经销商资金链紧张;另一方面,若无法及时消化库存,部分产品可能因存放时间过长、技术更新迭代而贬值,进一步增加经营风险。对于区域市场规模有限、客户群体相对固定的中小经销商而言,这种“重提货、轻动销”的考核模式,本质上是将经营压力转移到了经销商端,与“厂商共赢”的合作初衷相悖。
事实上,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暖通市场中,经销商对合作厂家的选择已不再单纯看重“品牌知名度”,而是更倾向于“稳定、可靠、共担”的合作伙伴。
从市场反馈来看,更受经销商青睐的厂家,往往具备三个核心特质:
一是团队稳定性强,对接的业务、技术团队人员变动频率低,能够与经销商建立长期、连贯的合作关系,及时响应需求;
二是政策连贯性高,合作政策在制定前充分调研区域市场实际情况,一旦确定便保持一定周期的稳定性,若需调整则提前与经销商沟通,给予充分的适应时间;
三是考核更具灵活性,摒弃“一刀切”的提货要求,转而结合区域市场容量、季节需求变化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甚至通过提供动销支持(如营销活动策划、终端客户引流)帮助经销商消化库存,真正实现“厂商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厂商关系的本质是价值共生,而非单方面的“要求与服从”。对于厂家而言,频繁变动人事、政策或过度压货,短期内可能提升销售额,但长期来看会透支经销商的信任,导致优质经销商流失、区域市场份额萎缩;对于经销商而言,选择与理念契合、注重长期合作的厂家,才能降低经营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未来,随着暖通市场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唯有厂家与经销商真正站在同一阵线,以稳定的合作机制、灵活的经营策略、共担的责任意识构建协同生态,才能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实现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